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七月半。
“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佛教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道教中元节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
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
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
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
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
中元节有什么意义及习俗呢?
意义:
(一) 祭祀先祖
中元时分,盛夏已过,秋凉刚起。人们相信祖先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于是准备香果祭品供奉祖先,也代表了一种对先人的思念与缅怀方式。
(二) 祈求保佑
中元节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农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祈求家宅全年平安顺利。
习俗:
(一) 街边拜祭
百姓在家宅前的土地上,摆设香果供香,但愿没有家人的逝者可以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同时为先祖祈福, 保佑家宅平安。
• 人们会在家门口焚香,把香烛和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围成一个圈,象征五谷丰登,称“布田”。
• 民间相信先祖会在这天回来,所以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敬先祖,称“送亡人”。
• 烧纸钱代表给先辈亲人送钱,同时施舍一些给其他先人。
(二) 七月歌台
一般会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表演短剧、怀旧老歌等,并在台下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预留给先人,希望缅怀曾经与亲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
(三) 唱大戏
通常会上演《狸猫换太子》、《目连救母》等经典故事,让中华传统美德和民间文化故事得以传承,并可以和街坊一同欣赏传统文化的表演。
孝亲 慎终追远
不管是“盂兰盆节”还是中元节,都是一个色彩缤纷且富有文化内涵的华人重要节日,是孝亲的美德传承,是人们对逝者的情感载体。慎终追远,表达我们对祖先的追思,让他们的精神足以延续,流芳百世。因此,我们在参与中元或盂兰盆节活动时,何不妨跳脱鬼神的封建观念而重在传承孝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