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人 ,KY Yap先生凭着他超然的记忆力,将给大家带来“六十年代,四十仙” 系列的居銮讲古,说说谈谈居銮的老故事,让大家走一段时光隧道,重温往日情怀。老故事就从咱居銮人的集体记忆 — 戏院开始!
戏院篇
犹记得那时戏院座位分三号位,二号位,一号位和二楼的特别位。票价价格为三号位一律 RM0.40,二号位分为大人 RM0.80和小孩 RM0.65,一号位大人 RM1 和小孩RM0.65 以及不是人人都买得起的大人票RM1.50 和小孩 RM1 的票。(小编按:现在的戏票已经狂飙至14令吉了!)
除了工作,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看电影就是居銮人的唯一娱乐。当时居銮有5家戏院即丽士戏院(后来改成国泰戏院)、二英哩的丽都戏院、建国戏院、美都戏院和加冕戏院。一般上,每一天有都三场电影,而每逢星期日早上十时,外国西洋片如:古罗马的、美国红番和牛仔的电影都会准时放映。
星期六和假日前夕的11.30pm将会放映半夜场。戏院内坐着老老少少;戏院外则有着水果档口和一些尼泊尔朋友卖着来自他乡的石头、戒指和手工艺术品。
巴士站篇
早前在60、70年代,居銮有三个巴士公司: Rengam,Batu Pahat, Mersing。巴士站的大树下和巴士站对面分别有叔叔阿姨卖着橙汁,水果和cendol煎露。那时从巴士站到丽都戏院也只需10 cent呢!
这个旧时的巴士站现在是OCBC对面的那块空地,现在变成了停车场,而目前的居銮巴士站也迁移到BCB广场旁。
Emporium 篇
你听说过Emporium吗?
为什么现在有的爷爷奶奶会说带孙子到Emporium呢?
因为居銮的第一家百货市场就叫做Emporium。
巴刹篇
居銮市区的老巴剎是居銮人购买菜、魚和肉类的首先,逢过年生节都车水马龙。今天的老巴剎加啡店经营者是居銮市区的老巴剎的负责人。当年的老巴剎划分四个部份。
第一部份:靠近张秀科街的陈利成咖啡店 (目前的大众银行)现今的一排停车位在1969年前是水果档。1969年,居銮大水灾把整排的水果档都冲掉了。犹记得这个部份有陈利成咖啡店、永珍面店、星马甜品屋、友族Zalina开的餐厅、南洋咖啡店、夜市煮炒的九龍饭店、乐群鸡饭、早市是光伯鸡蛋档;夜市是由几位友族经营的satay档。
第二部份:熟食档位包括了西湖煮炒、玉记云吞面、魚圆酿豆腐、云吞面、鸡饭档、黄飞鸿家族的生猪肉档、糕点档、咖啡林的咖啡档、肉骨茶、摩达咖喱面、猪肠粉、花旦英的福建炒面(夜市的广东煮炒档)、高佬油炸鬼、吳氏兄元记牛肉面、汉记牛肉圆面及曾氏兄弟豆花水档。
第三部份:卖鲜鱼,生猪肉档和卖鸡。当年,利安醬园也在这里呢!
第四部份:干糧杂货店和一座卖牛羊肉的档这里也曾经经营杂货店。
說到老巴剎,也顺便提提东姑马哥打路和火车路后巷的市集。多少人还记得这个早市的pasar pagi?你们可曾在此买过东西?
市集中间有一排鱼档;而两对面都是菜摊,卖的是自己家里种的菜。东姑马哥打路一号店是福建安溪人唐安港先生开的福長興杂货店,当年代理了許多各国名牌的食品和名酒。居銮中华中学的”福長興路”就是以杂货店的名字命名的。
老巴剎另一边和毛申律后巷是一档档卖日常用品、衣服裤子和布的市集。当时大约有二、三十档吧!档主们每天都推着三轮车把货品载到那里开档,有些档主会租下毛申律街店的后面做货仓。
后记:居銮这个城市一次次地改变,一天天地发展,也渐渐繁荣起来,可说三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然而,这个改变是否够大够快呢?下一期,我们再来看看Ky Yap所讲述的独立花园、老字号美食店等等,追溯过往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