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亲节话题

0

孩子在鄉的陪伴 VS 孩子海外的成就
海歸筑夢 VS 他鄉筑巢
界限 VS 連接

陪伴是最好的愛?

不久前,国油农历广告里有着这样的一个巧段,一个个年迈老妇女在老人聚餐中自豪地吹嘘自己在国外发展的儿女的事业做得多么大,收入有多么丰厚。每一个老妇女都不甘示弱,都非常害怕在这场“较劲”中输掉面子,只有一位妇女表现淡然自若。被问起儿子的发展时,只是很平常心地说道:“我儿子,我儿子很好啊,他等下要来载我了。真麻烦哦,每次去那里都一定要带着我去哦!”镜头忽然直转到另个画面,一辆不起眼的旧国产车停在这群老人家前。那位老妇人喜悦之情跃然脸上,开心地说道:“是我儿子,我儿子来了。”原来,儿子是要来带妈妈去金马伦游玩。顿时,其他老人都默然不语了:孩子即使再有成就,少了真实的陪伴,终究是一个缺憾。

把歌神的歌词改编一下,“一边是新币,一边是自己, 左右都不是,为难了自己”的“马币直泄,新币猛涨”时代,不只为难了许多孩子们,更让居銮父母矛盾的心情日益高升。最近,我们看见‘海归人’回乡创业的现象慢慢浮现,特别在居銮小城市里也不难发现许多新生机,这样的返乡筑梦现象,在乡的父母心里是五味杂陈,内心希望孩子能在家陪伴自己,却又非常担心孩子在居銮“找不到吃”。

居銮这城市承载许多上一辈的眼光和付出,才有幸让大家享受这城市的美丽。这样的吸引力过去留住了许多人,现在更说服许多‘海归’年轻人作为安身立命的点,这样的回归也给了一些矛盾,类似父母不鼓励孩子回国发展,即使非得回国也得到大城市里去打拼,但心里又企盼孩子们能够给自己陪伴,这样的矛盾成为两代人的疙瘩。

资深家庭及青少年辅导员兼益人社会服务中心执行长 Paul 老师为居銮这座有福气的城市服务至今已超过 15 年。其非营利机构透过咨商辅导、承办校园讲座与社区活动,每年帮助超过 700 宗个案以及许多的家庭,让居銮的百姓不需负担沉重的咨商费就能享有专业的辅导服务。对此“回乡与不回乡”这课题,Paul 老师特别对返乡筑梦或是正经历是否回乡发展的青年人做出一些回应。

Paul:“回家,并沒有你想象中的困難:家鄉沒人做的就是創業机會,以一個人的興趣帶動全家人的事業”

以外地人身份选择在居銮落脚的 Paul,忆起了当年举家到这城市为居銮献力的一些心路旅程。他认为居銮是个特别的地方,一个让人会把这里当成家的基点的城市。‘家乡没人做的就是创业机会,以一个人的兴趣带动全家人的事业’。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返乡接棒的青年人让老店有新生机的情况,特别在前些时段商业上科技技术的推广和 GST 的影响,一些青年人在协助传统生意的转型上达到一定的帮助,也给与居銮的市场一些的刺激。当然也在家庭关系上有着更多的互动。近年来,在回归青年人的身上,发现了他们都为了寻找自己理想的生活样貌而选择返乡发展,但这样的想法却和父母有些出入而起了磨擦。有些父母对国家的前景堪忧或是拿大都会建设发展与家乡品质比较,假设性地想像孩子在大城市的发展前景而忽略了孩子自身对生活的向往。这样的期许让家庭成员之间有着压力,若近若离。因此 Paul 老师整理了一个观点‘家庭生命周期’。

平衡界限及連接點 Boundary and Bonding

首先,Paul 老师提出‘家庭生命周期’的效益,对在外打拼的‘甘苦人’和‘海归人’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家庭相处融洽取决于 Boundary(界线)和 Bonding(连接),这两个设定在周期里的不同阶段需要做不同的调整。对过去在外发展的人回到熟悉的圈子时,孩子需要勇敢和父母做协调,而父母也需要了解和孩子的 Boundary 或 bonding 有些变化。例子,对于在外发展的孩子,父母可以给与更多的信任(放松界限)而孩子需要刻意的制造更动互动(拉近连接),如定期打电话和安排回家。反之,和从外回乡发展的孩子们相处,孩子需注意 Boundary 的缩减(在家的行为或生活方式需调整)、父母在 Bonding 上(与孩子的互动期盼上做调整);这样的家庭相处模式可以减少家庭成员的紧张和摩擦。‘回归单纯,勇敢沟通’对此,Paul 老师盼望孩子能以勇敢和主动的心与父母能够有更多沟通,因为在良好的关系上,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更有效的找寻理想生活的样貌不限于带孙的事情上,相信青年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以经验传授互补,彼此配搭。这样的相辅相成能让好事成为每一口家的故事,更让青年人能在可以走自己的路的当儿,也成为有故事的人。

Shar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