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2 月 24 日,来自台北国立护理健康大学生死教育与辅导研究所的曾焕棠教授与道理书院院长王琛发教授亲临宏缘宝地,举行一场殡葬业文化的交流,探讨殡葬业者在临终关怀、悲伤辅导及殡葬仪式上所扮演的角色,同时诠释善终及慎终的意义。出席者有宏缘宝地集团董事顾问姚森良太平局绅、董事赖奕洲先生以及宏缘宝地集团的殡葬礼仪师。
曾焕棠教授:“善终,即是对最后的生命能自主。”
曾焕棠教授表示,人临终前如果是躺在病床上插管,苟延残喘,无法自理,无法自主决定治疗方式甚至是死亡方式,这样任人摆布的活着是没有尊严的。因此,他主张在生命尽头时应该确定以后不做无效医疗处置,减低无效的临终折磨,尊严死亡,让病患在往生前获得临终关怀及信仰的慰藉,一路好走。
他认为,善终就是能对生命自主:平时建立起个人的死亡准备,包括预立遗嘱,交代丧礼、遗物、遗言、重新审视人生观及价值观、医疗的自主处置及死后世界信念的思考。
提供临终前服务: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工作者可以在病者临终时便开始提供服务,例如让家属知道临终者弥留时的症状,让他们做好照顾死者最后心情和接受死者离去心理准备。曾教授建议家属用贴心的方式,尽可能陪伴临终弥留者。最好陪伴病人的方式,是家人好友花个十多分钟轮流陪伴病人,握他的手、跟他讲讲话。
提供后续关怀服务:悲伤辅导
殡葬业者必须以圆满的处理方式协助丧亲者完成五项坦然面对悲伤以及处理情绪的任务工作,以便未来能正面面对心目中的死者印象和现实生活,包括遗体的处理、接受死亡的事实、经历悲伤之痛、协助适应死者不存在的环境、协助丧亲者情绪稳定以新角色继续过生活。
王琛发教授:“慎终,即是精神生命的最好延续。”
王琛发教授却把善终联系传统文化如何带给现代人价值启发。
古人认为生命圆满的条件必须是活到 120 岁、子孙满堂 、不能白头人送黑头人,无病老死,最重要的还是他能造福社会,对社会有贡献。因此,他认为善终只能算是做人无法彻底完成生命理想的最后底线。然而,即使此人不能善终,却能好好地、慎重地进行殡葬的礼节及仪式,让往生者在告别世界时能得慎终追远。
死亡是生命的必然,但是生命价值可以通过慎终得以延续。死亡固然是让家属哀痛,但殡葬文化做得完整圆满,就是最能让死者变成活在后人心头的永恒。
从临终关怀到殡葬到祭礼都有个人心理建设到社会教化功能。某个人在世我们没有对他完整尽责,能帮他得到“善终”,也在他死去之后努力去做,至少最后的一切礼仪成就“慎终”,可以弥补死者与生者的遗憾。
殡葬的核心价值:慎终追远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殡葬祭,只要处处符合礼,谨慎看待,就能做到慎终。所谓“慎终追远”,慎终才能追远,让死者得到追思,变成家族/社会的历史、传奇、神话,教育子孙。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如果对于去世者的丧礼能慎重地处理举行,日久之后亦能定期举行祭礼不断追思的话,社会之风俗道德也一定可以渐渐笃厚起来的。因此,殡葬文化也是家庭教育乃至于社会教育。
“慎终”是指丧礼的整个过程和一系列内容要尽力做到尽善尽美,才不会失礼,否则就会“死而有憾”。慎终,会使活着的人安心,逝者才会永远活在人的心中并留下美好回忆。
“追远”则是指祭礼要代代持续下去,做到“祭如在”,“事死者如事生”,更要尽最尊敬与最真诚的心去做。对逝者做到慎终,也留下好榜样给后人。
节哀顺变
面对亲人的死亡,家属难免哀痛。殡葬祭的作用就是能把哀转化为荣—哀荣。只要此往生者能留给家人丰富的精神遗产,让后辈想起他时都能想起他的好,那就是一种哀荣。哀的情绪能转化为荣,即能节哀。能节哀,也是因为了解生、老、死是必然的改变过程,就能顺着这种改变而容易走出哀伤。
音容宛在
殡葬业者慎重庄严地为往生者打点妆容,做好仪式,让往生者在家属的心里“音容宛在”,这是家属对死者的一番心意。遗容是死者留给亲友的最后一个印象。瞻仰遗容时若见死者容颜安好平静,也能死者安生者慰。
宏缘宝地集团顾问姚森良太平局绅:
本着“慎终追远”的精神,我们连续 20 多年来未曾间断地推动客家祭祖行,为的就是让后辈能追思祖先,以祖先为荣,并发愤图强,让自己也为家族增光。宏缘宝地集团董事赖奕洲:
殡葬业正逐步进行改革,也扩展到对人文及生命伦理关怀的范畴,因此必须在技术与服务上专业化,以让往生者在年老与临终阶段能过得有尊严,真正体现殡葬工作者为逝者家属服务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