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国平老师应『蝠报』之邀,来谈谈这 30 年来在居銮的教育之路。
廖老师回顾这一生,语重心长地说:“施福给人,最后福气会回到自己身上来!动机越单纯越好!”
教师之路
廖老师说,他自小的志愿就是当教师。中学毕业后,到台湾深造。“当年并不简单,我们要去台湾念个半年,考联考,和台湾学生竞争大学名额!”最终,他考上了东海大学中文系。
廖老师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东海大学的劳作制度,每天午休,学生都被强制一定要做服务,打扫,洗厕所什么的,这是必修课!”他说,这就是所谓德智体群美,一群人亲自动手做,才是体验教育。他也说,在大学时,他也很认真的观察教授讲师们的教学方式,以好的为楷模,不好的作为警戒。
教学之道
在廖老师的栽培下,数十年来,星马和台湾各大文学奖,如:花踪文学奖,台北散文奖等,都能看到廖老师学生们的足迹。廖老师也领导华文学会,办《传火》书籍,会常年办文学生活营,领导辩论队也获佳绩。
廖老师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文学奖,学生们都领教过老师催稿和逼稿的功力,廖老师笑说这是他的学生们的一大梦魇。廖老师剖析道:“学语文就要学层次最好的那个部分,文学是中文里面的精髓。”“读文学有什么好处?可以培养品格,提升精神层次,像舒婷的诗,文学教你看见美,可以把悲伤给升华。让你用宽柔的角度释怀他人强加给你的悲伤!”
他也说,他最喜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则句话,很简单却很深刻。“长辈的工作,不是塞东西给学生走你安排的路,而是引导,启发他们,发觉潜能,让他们具备思考的能力。是教学生钓鱼,而不是给他们鱼吃!”
看到好的文章,他会分派给学生课堂上阅读,分组讨论,他喜欢这样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脑力激荡,思辩,可从更广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
领导与成长
廖老师也是华文科的主任,他不仅需要正面角度引导学生,也得引导老师。廖老师觉得教师不能抱怨学生程度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提升学生,这本来就是我们教师的责任。要想办法!”要改变别人,廖老师认为最好的方式是身体力行,言教不如身教,用绩效让别人改变。在培养学生方面,廖老师也颇有心得。
开办生活营和学会活动,廖老师会应用『雁群理论』,来训练学生的领导与组织能力,强调团队合作,群体生活,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分担工作。对于鼓励学生投稿写作,廖老师则采纳『羊群心理』:“牧羊人就只有 1 个,我是那位牧羊人,但羊群里领头羊会有很多,羊群会跟着领头羊的步调走。我们必须鼓励一些学生投稿,这些获奖的学生就是领头羊,影响更多学生效法他们投稿。”
奖项与荣誉
廖老师曾在 2008 年获“华总全国杰出教师奖”,2011 年又得“沈慕羽教师奖”,2012 年得“传薪奖”、2013 年“万能年度最敬业教师奖”等。如今,又夺得了全马唯一一座的“师铎奖”。
对于许多奖项的肯定,廖老师亦有独到的见解。“有一个成语叫厚德载物;品德,必须经过岁月的累积,时间的沉淀,一层一层叠起来,影响力自然会出来;历练和绩效在先,奖项就随之而来!也没有很刻意为得奖而做什么事。”
廖老师不无调侃的说,得这么多奖,或许也是因为多年来,做了很多人不愿做的事。像国中的中五中文课本,是他编的。他也是第一批网络教学的种子教师,写过得奖的网络教学论文,还代表马来西亚到台北分享心得。这些都是可以呈现出来的成绩。
给老师和学生的话
廖老师语重心长的说:“身为教师,身为一个知识份子,可以穷不可以酸,不要当个孤僻的文化人,要把教育当使命,成为学生的生活导师。从事教育,得用心,我们可以很有尊严的进来,至少要让这个岗位,赢得尊重!”
廖老师亦鼓励学生,求取知识,看书,要像蜜蜂采花蜜一样,广泛吸收学习,才能酿出甜美的成果。但老师不无遗憾的说,很多中学很好的写手,毕业后都渐渐远离写作,好可惜!他希望学生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偶尔还可以写作。“文学以故事启发你思考,教你看见美,物质当道的世界,文学可以使你心灵富足。”
遇到人生的低谷和挫折,廖老师以过来人的身份劝勉学生说:“时间是最好的答案,上帝是公平的,只要你的初心动机是善的, 时间会证明一切!不要抱怨,要以正面的心态积极地去生活!”
学生的话
2009 年花蹤文學獎新秀組新詩和散文的首獎 – 陈文恬
中学时,除了课本,他还让我们阅读好几篇文章,并让我们站到教室前去发表读后感。还有一次,他引述了《花木兰》动画片里的一段,他说花木兰把相亲搞砸后,回家难过得哭了。在一棵开满桃花的树下,花木兰的父亲坐在她旁边,安慰她说“你看树上的繁花都展开争奇斗艳,但就剩下一朵羞涩的花苞仍孤零零地处在万紫千红的世界里,但等到繁花都凋零,那朵花苞却开始绽放出自己独特的光芒” 所以不需要急着表现自己,也不需要太执着与别人的比较。《花木兰》上映时大概是 98 年,当时 8 岁的我没有看出电影的什么典故,在事隔 10 年后 18 岁高三的我听到廖老师说这么一段,当时很有感触,到现在都记得这么一段。我以前常被老师催稿,总怀疑何必追求荣耀,得奖后很荣幸,心里却一直觉得少了什么。一直凭着别人的眼光前进我觉得很疲惫,文字也越显浅陋。后来决定让自己休息一阵子,寻找写作的意义与方向。但这五年里,我慢慢发现原来廖老师、銮中赋予我的写作是那么珍贵的能力,是一支雕塑灵魂的刻刀,总是让我咀嚼生活中的每一丝味道。虽然说是休息,但我却停不下来地逐字逐句写在备忘录,写在微信朋友圈…我才明白,写作不仅是内心的思考,也是一种可以让人感动的能力。我想也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我之所以是今天的我,真的很感谢廖老师和銮中的华文老师们当年对我的灌溉。
第 12 届台北文学奖 佳作得主 – 王康亘
我 2009 念畢業於鑾中理科班,現在在台灣工作。廖老師擔任我的華文老師至少有三年的時間,間中我覺得老師教導,或說傳授給我最多的,應該是引導我探索並且挖掘自己對文學創作與賞析的能力以及敏銳度。他常常鼓勵我們投稿,更常常帶領我們閱讀文學作品,而且我要特別指出,老師並不會試圖改變我們文章的架構與中心思想,他往往只是糾正一些文法與遣詞用字,其他的,就靠我們自己恣意地發揮與創造了。我想也正因為這樣,他發掘了很多文采洋溢的學生,征遍馬華文學,甚至國外華文文學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