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鷗集團執行董事主席 – 陳凱希

0

“居鑾是我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博愛是我的母校,是我愛恨交織的地方,我要回去看看”

海鸥集团执行董事主席陈凯希先生于2016年9月9日专程从吉隆坡回居銮参加母校博爱学校举办的中秋晚会。当天,日理万机的他原本必须出席好几个在吉隆坡的活动,但是他选择像海鸥一样回到最初的窝巢。

陈凯希先生的名字,在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的华人社会几乎家喻户晓,是一位传奇人物。陈凯希先生祖籍中国福建,1937年出生在居銮。父亲也许是因为参加了“民主同盟”而在1950年被殖民政府驱逐出境,母亲也不得不携带弟妹随父回中国。12岁的他,从此就在没有父母亲的照顾下,留在马来西亚过着孤苦伶仃、打工做学徒的生活。由于时局混乱,博爱学校的前身开明小学停办几年,他也因此在15岁时才以超龄生的身份小学毕业。初中二年级因家境贫寒而辍学。为了生活,他在橡胶园割过胶,在罐头厂削过菠萝,还摆过地摊,修过自行车,还被资方欺负。

大公無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

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陈凯希先生具有大公无私,互惠互利的社会主义思想。他也一直都高度重视文化、艺术、教育及福利在社会上的平衡发展。他观察到从事文教事业的人大部分生活并不太富裕,更缺少足够的资金去扩展这些意义重大的事业。因此,他认为较为富裕的工商业者就理应贡献出一些钱来支持文化人和文化活动,不应看成是一种施舍,而是履行社会企业责任,是工商业者参与推动美好社会的具体行动。陈凯希的海鸥集团,取之社会,用之社会,以回报社会为己任,既支持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为自己树立及提升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赢得了企业的成功和社会公誉。

人間溫暖 生命曙光

当时,身在新加坡就读中学的大姐及朋友们给我看了一些让我获得启发,豁然开窍的书本,让我明白什么是人类,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他们也不时的给予我帮助,让我感觉生命还有希望。感谢他们在我浑浑噩噩的生活中给了我温暖及曙光。

陈凯希先生受邀主持鸣笛提灯笼仪式

陈凯希先生受邀主持鸣笛提灯笼仪式

海鷗精神

1965年,因政治牵连,28岁的他被关进监狱长达8年。

“一间密不通风的小牢房里,形体上我单独一人,但精神却与社会同在。在小小的牢房空间里,我不停地小步走动,让自己保持活动力及精力。例行疲劳轰炸的问话下,许多人都开始精神错乱。我表面看似最软弱的一个,但实际上我的内心最坚韧。我觉得我就像海鸥,可以群体生活,也可以孤孤单单;可以遨游四方,也可以禁锢一方。我坚持理想,坚持信念,宁可烂死在狱中,也不愿屈服。”

童年时期的艰苦、少年时期的流离、壮年时期的黑暗牢狱生涯,练就了他坚毅不拔的精神,屹立不倒的力量。幸运地,他在1974年获释了,因为没有委屈求存,因为没有被压力打倒,他骄傲地从狱中走了出来。

1974年,出狱后的陈凯希先生一贫如洗,时值中马建交,马来西亚掀起一股中国热。他看准市场,便和80个伙伴筹资创办专销中国货的公司,取名海鸥,寓意像海鸥一样展翅高飞。海鸥专售华人钟爱的中成药、药酒和茶叶,获得巨大成功。在坚持薄利多销及利人惠己的信念下,经过多年的奋斗,海鸥已经成长并展翅飞翔,由一家小公司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集团企业,业务扩展到新加坡、泰国、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海鷗情怀

陈凯希先生就像海鸥一般,遨游四方,却也情牵故里,想回到最初的居銮,与老友见面,回母校看看。

这一天,陈凯希先生回到母校,为博爱学校“亲善中秋晚会”主持提灯笼鸣笛仪式,与大伙儿一起提灯笼游行,笑得开怀。想必陈凯希先生一定是睹物思情,缅怀起创办开明小学(博爱学校前身)的父亲陈郁亭先生以及曾在母校执教的母亲林茜绮,百般滋味在心头。看见母校的茁壮成长及莘莘学子的优异表现,陈凯希先生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为了纪念父亲,也为了回馈母校,陈凯希先生认捐了100万令吉给‘陈郁亭教育基金’,每年的利息都用作颁发学生奖学金以勉励学生认真学习。他更是成立博爱学校校友会的推手,他希望通过校友会,把校友凝聚起来,培养出有道德,有大器的人,成为中流砥柱,为社会贡献力量。

陈凯希先生回乡与老友叙旧

陈凯希先生回乡与老友叙旧

Shar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