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

0

资料整理自网络

到中国或台湾,时常都会被问到:你们是马来人?马来华人?华裔还是华侨?
其实,我们是马来西亚华人,又称马来西亚华裔,简称大马华人或大马华裔。

马来西亚华人是指明清至民国数百年来自中国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迁徒至马来西亚的移民后代。根据 2016 年人口普查,马来西亚华人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民族,包含福建人 300 万、广东人 100 万、客家人100 万等,总人口约有 741 万人,佔马来西亚总人口约 23.4%。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史可追溯至汉代。唐、宋时中国和马来群岛已有频密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元代时已有中国人在当地定居的明确记载。

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在马六甲停留。一些华人因为和当地人通婚,开始在马六甲定居,渐渐受马来文化影响,逐渐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Nyonya-Baba)。娘惹峇峇的母语也由方言(主要是闽南话)慢慢转变成夹杂方言以及马来语的娘惹峇峇语(Peranakan Hokkien),但依然保留了各种华人的风俗仪式。

而华人大量移民至马来西亚各地则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当时清朝战败,中英签署《北京条约》,清廷容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由于当时英国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开发马来亚半岛,大量的华工从中国输入到马来亚半岛成为矿工、种植工人等。到了 1929 年,全球开始经济大萧条。此时,华侨妇女开始大量移民马来亚,男女人口比例结构趋向平衡。二战后,由于世界进入冷战时代,英属马来亚正值马共叛乱,移民条例收紧,中国抵马的移民潮逐渐减少甚至停止。此后,华人参与了马来亚独立运动与马来西亚的建国运动,并在当地繁衍开来。

方言人口比例

在马来西亚人里裡,华裔方言群被分为九大类,即闽南(马来西亚大多数称为福建)、广府、客家、潮州、海南、广西、福州、兴化、福清及其他小方言群。

(一)闽民系
马来西亚华人最大的方言群是闽民系。讲闽语的民系有泉漳闽南人(福建人)、潮州人、兴化人(莆田人)

福建人(闽南人)
来自福建省漳州、厦门和泉州的马来西亚福建人是马来西亚华人社区当中最大的民系。

第一批华裔福建人移民主要定居在马六甲,也被称为峇峇娘惹(Peranakan)。第二波华裔福建人从 19 世纪起定居在马来亚,掌控马来亚的橡胶种植经济和金融经济,构成了许多州最大的汉语语言群体。

潮州人
来自潮汕地区的潮州人从 18 世纪开始大量移民马来西亚,主要在威省和吉隆坡附近的吉打定居。这些移民是主要在马来亚植物园种植管理钩藤和辣椒。更多的潮州人在 19 世纪天猛公 Ibrahim 的鼓励下移居到柔佛,许多新城镇由移民来此担任种植工的潮汕人建成。

海南人
海南人从19世纪前就移居到马来亚和北婆罗洲,然而人数比其他闽民系移民少。海南人大部分被聘为峇峇娘惹家庭的厨师,也有从事食品餐饮业或渔业。在登嘉楼甘马挽和雪兰我吉胆岛有大量海南人聚居,在槟城和新山也有相当规模的海南人社区,他们主要经营咖啡店。

兴化人(莆田人)
兴化人(莆田人)主要来自福建莆田,他们的数量比其他闽民系社群小得多。兴化人大多是从事自行车、摩托车和汽车零件配备行业。

(二)粤人
马来西亚第二大的华人社群为粤人,分别来自广东和广西。

广东人(广府人)
广府人主要来自广东广州,他们定居在吉隆坡和其周边各大卫星城镇,大多数广府人早期都是从事锡矿工工作。

广西人
广西人主要使用平话,人数比广东人少,主要聚居在彭亨的文冬县、文德甲和劳勿县。

(三)客家人
客家人为马来西亚华人第三大社群。 早期移民至马来西亚的客家人主要为矿工,他们的后代主要住在雪兰我 和霹雳。由于 20 世纪黄金和锡矿业的经济重要性下降,许多人转向橡胶工业。西马的槟城、马六甲、彭亨、吉打、柔佛(主要在古来,在新山和居銮也有分佈)有大量客家人聚居。霹雳近打县的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梅州梅县,而吉隆坡的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惠州。沙巴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宝安县。

中华公会及各宗亲团
华人初到侨居地时,由于对地缘和血缘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自发性的组织同乡会馆和宗亲会馆以便彼此之间互相照应。经过时代的演变,华人在经济和教育上都有了显著的成长,衍生出了各公会及各宗亲团。这些团体在当地华人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居銮的公会及各宗亲团如下:
•居銮中华公会
•居銮客家公会
•居銮永春公会
•居銮福建会舘
•居銮广东会舘
•柔佛州惠州会舘
•居銮广西会舘
•居銮肇永公李氏家族会
•居銮福州十邑会舘
•居銮海南会舘
•柔佛州安溪公会
•居銮潮州会舘
•居銮南安会舘
•柔佛州東安会舘
•柔佛州嘉应会舘
•柔佛州泷江公会
•柔佛州高州公会
•居銮河婆同乡会
•居銮大埔同乡会
•居銮福莆仙公会
•柔佛州锺氏公会
•居銮彭氏联宗会
•居銮林氏宗亲会
•柔佛州叶氏宗亲会
•居銮吴氏宗亲会
•柔佛州关氏公会

Shar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