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思慧
亲暱的居銮
居銮。
我在这里出生、这里长大。
亲暱,却惭愧地不很熟悉。
一切太日常,又太理所当然,所以不多放心思去了解许多反覆经过无数次的人事物。旅游的时候,常提醒自己从风土人情、从历史文化去了解一个地方。反倒我亲爱的家,不曾细细品酌。
这是我父母出生的地方、是我和哥姐妹嬉闹长大的地方、是我上学交友学习长进的地方、是童年和年少回忆,清透甘甜得就像潺潺溪水的地方。我的家还在这里,即使我工作在外、不常回来⋯⋯
我的居銮
她有一个略有故事的名字。据说从前蝙蝠张狂出没,她便直接了当地得名“蝙蝠”—— Keluang。从小不曾看见漫天蝙蝠,却记得学校的旧课室走廊,不时有蝙蝠飞舞。她有一座山。我妈以一己十年如一日的幽默,把“南峇山”昵称“难爬山”。难怪我从小就有一种这山不好爬的既定印象,可耻至今从未征服山顶。哈——汗颜啊汗颜!
原来,她还以美食著称。我不多以为意,直到我新加坡的朋友在閒聊之中,把“居銮”和“很多美食”画上了一个小等号之际,我才有所顿悟。一直以来,如果有人要我介绍,我一般只很老实地推荐自己相当喜欢又觉得特別的“摩达咖喱面”。其它如烤面包、豆沙饼、牛肉粉、牛肉丸、肉骨茶,大概因为从小吃到都没感觉了,我很少提起。原谅我味蕾有所麻木、客观思维陷入盲点;我已经好好反省。
对我而言,居銮还有一个无与伦比的漂亮地方。那是我的学校,銮中——在我心中,她无可比拟。毕业之后,很少踏进母校;但我虽举止冷漠,还是内敛著许多情感。美丽的凤凰木和旧教室不复在,但我想,我们或熟知或热爱或捍卫的华教、孜孜不倦以信念委身的老师、拼凑出不同校园故事的洁白校服、课堂上无论游走无论专注的青涩神情、还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懵懂与青春,至今在校园犹然。她很素雅;而澎湃。7 月銮中校庆之际,来逛逛銮中校园,大概也是感受居銮文化的途径之一。
居銮节的居銮
这样突然地有感居銮——只因居銮为自己发起的居銮节,Pesta Kluang。
去年和家人到了老街;今年搭上“玩得蝠一号”接驳巴士。和老爸、老妈;和大姐、姐夫;和因为要搭巴士而无比兴奋的外甥;和早上 8 点已经乘搭过第一趟“玩得蝠”却还意犹未尽的姪女一起。换个心情、换个角度,一丁一点欣赏平时经过而不留心的居銮。
下午两点半,搭上最后一趟“玩得蝠一号”,天下起细雨。巴士来到印度街,雨势转大。无法和家人一同下车漫步印度街,却一起在车上听着关于印度街的香料、纱丽、花环和椰酒。驱车经过这里无数次,不曾这样久留注视——细雨为景、轻省的心,另有滋味。姪女玥瑶在一旁细述早上她到其中一间杂货铺 Lexumi 参观地下研磨室的实况;我感觉,我们确实都更认识了居銮。
雨势把到南峇山的路淹了,这朴实一景,何不是大家熟悉的居銮?巴士上读着《居銮后山自然教室》小册子,用另一种方式解读南峇山。雨,只是小小的遗憾,不要浇熄了爱家的暖意。东发饼家是雨中的最后一站。有趣——因为居銮节玩得蝠让我第一次踏进门市幕后。老板、老板娘热情地欢迎、靦腆地介绍做饼的程序。顿时有感,居銮始终是个很温暖的小城。
这样,我们在居銮节、在玩得蝠、在雨中,从一点新的角度,透视了居銮几许人文与环境的美丽角落。